认知科学
翻译样例中心 >> 心理学翻译样例 >> 认知科学
系列位置效应指人们在识记系列项目时,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。[1]具体表现为,对首尾项目的记忆效果好于对中间大多数项目的记忆效果。其中,对起始项和末尾项的较佳记忆效果,对应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。Atkinson 和Shiffrin 采用自由回忆实验,在每个系列末加入一个分心任务,结果首因效应未受影响但近因效应消失了,从而提出了系列位置效应的多重存储模型,即系列的起始项经多次复述后进入长时记忆,而提取时系列的末尾项仍保留在短时记忆中,因而首尾项记忆效果更好。[2]然而,Bjork 和Whitten 采用连续分心实验范式,在系列中每个项目后加入22s分心任务,即不仅在每个项目前都加入分心任务(inter-presentation interval,IPI),且在系列末尾处加入延时分心任务(retention interval,RI),以阻碍项目复述和末尾项保留在短时记忆中。结果,该实验中出现了完整的系列位置效应,即兼有首因和近因效应,而这里的近因效应是在连续分心任务后出现的长时近因效应。此后,Baddeley 和Hitch、Rundus 等均在研究中发现了长时近因效应。[3 - 4]据此,在长时和短时记忆任务下都出现了近因效应,从而打破了多重存储模型解释,亦不能再以记忆存储形式来区分首项和尾项。1974 年,Bjork 和Whitten 提出在连续分心任务中,首因与近因采用的是同一种加工存储模式。也就是说,相比中间项,首项和尾项在加工存储上更接近,因而后来的许多研究者更关注对首尾项与中间项的进一步分离。在本研究中,我们拟综合考察系列首尾项与中间项的异同。